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和成本考量,这个方法目前被广泛使用,但它属于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第一,机器听不懂什么是不可接受的差异,工程师必须设置一个数据,这个数据是多少,需要大量的验证,每次修改都会对良品率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;
第二,能量变化了就说明有异音?或者反过来讲,异音就能让能量明显变化?显然不是。较小的异音造成的能量(面积)变化很难检测,这也是机器识别的难点之一。或者声音整体抬高或降低,但曲线本身却很平滑,这明显是没有杂音的,不过对机器来说又是一记重锤。
还有普遍被忽视的一点 - 测试信号。测试采用的扫频信号是一种“步进制”信号,简单讲,比如它的起始频率是 100 Hz,下个频率就直接跳到了 200 Hz,那这之间的频率怎么办?人耳听的时候可不会跳过哪个频率。此外,扫频信号的测试速度也慢的令人难以接受。
大家可以感受下: